专业简介

发布日期:2018-09-13 点击数:

科学技术史专业简介

20世纪60年代,王鹏飞、冯秀藻、陈学溶等老一辈气象学家开拓气象科技史领域。1983年成立中国气象学会气象史志委员会,挂靠我校。2011年获科学技术史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6年组建科学技术史研究院,2017年获得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

学科点依托全国排名第一的大气科学学科,以历史气候、地理、海洋、环境变迁与人类文明研究见长,气象科技史方向独树一帜。在国内率先开展传统工艺理论体系与振兴路径探索,在造纸术起源与演变、传统工艺调查和古代科技交流传播研究等国内领先。

学科点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排名全国第七。已建成两个省部级平台:省部级(中国气象局)重点学科、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立项学科(省重点序列);四个省级人才培养基地:江苏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校外研究基地、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基地、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江苏省科普教育基地。

拥有研究人员28人,其中7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江苏省“青蓝工程”等人才工程。2012年以来共发表CSSCI、SSCI、SCI论文200多篇、出版专著40部、获批省部级以上课题60多项。

研究生优质就业率名列前茅,供职于国家级或省部级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文博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多数已成为本部门业务骨干。

法律硕士专业简介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法律硕士专业立足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强富美高”新江苏的战略目标,依托学校大气科学、环境科学、海洋科学和信息工程等优势学科,重点为气象、环保、海洋、信息等行业培养特色性法律人才。

该专业现有专任教师30人,66.7%具备法律实务经验,40周岁以下专任教师均具有博士学位;聘请海内外一流高校的非全时教授17人、高水平行业教师21人,在气象法、环境法、国际法、信息法等领域特色鲜明。近五年共主持省部级以上课题62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4项、国家自科基金1项,出版专著12部,发表论文244篇,出版我国最早的气象法专著、教材以及“气候变化的法律应对”系列报告。

该专业与中国气象局、各省级气象局和环保局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开展定期培训和多层次多形式的教研合作,得到多家行业部门的办学支持;与江苏省高院、南京市检察院、江苏省工商局等27家法律实务部门建立了教学实践与人才培养合作关系,设有浦口法院第十七法庭、维世德法律研究院等机构,“法官进课堂”、“专家论坛”、“庭审进校园”等活动常态化;与腾讯研究院、阿里研究院、意大利都灵大学网络法研究所建立了合作关系,接受大数据、人工智能、网络侵权等法律问题的研究委托,能准确把握行业发展趋势,及时完善培养方案。

该专业招生法律硕士(法本)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以及法律硕士(非法本)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学生,欢迎广大考生报考。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MPA简介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享有“中国气象人才摇篮”之美誉,其前身南京气象学院始建于1960年,1978年为全国重点大学,2004年更名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是江苏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和中国气象局三方共建,以及江苏省人民政府和国家海洋局共建的全国重点高校,具有完整的学士、硕士、博士教育培养体系,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MPA学位点主要依托公共管理学科,覆盖政府管理和高等教育管理等研究领域,已形成公共气象管理、政府改革与治理、应急管理、高等教育管理等稳定的研究方向,以及气候政治与法律、国际气候谈判、气候伦理特色研究方向。

MPA学位点拥有一支专兼职结合、功能互补、结构合理的优秀教研团队。专职教师中,副教授以上30多人,70%以上具有博士学位,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才、江苏省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等一批优秀学科带头人。获得中国气象局公益性行业专项5项,主持国家级、省部级项目100余项,科研成果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众多奖项,教学成果获得江苏省高等教育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一等奖5项。

法政学院秉承“开放发展联合发展”的理念,主动服务中国气象事业,积极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开展合作,已经先后与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江苏省环保厅、江苏省高教学会、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浦口区人民法院、浦口区人民检察院、浦口区行政服务中心等部门建立实质性合作关系,并聘请对方专家充实导师队伍。

微信公众号

© Copyright 版权所有 2019 南京市浦口区宁六路219号 NUIST备80097 邮编:21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