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召开第六届气候变化与公共政策学术论坛

发布日期:2016-10-21 点击数:

会场.jpg

10月15日上午,我院召开了第六届气候变化与公共政策学术论坛。来自国家气象局气候中心、上海市环境保护局、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上海海事大学、上海工会学院、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等单位的10多位专家学者及我校师生70余人参加了论坛。本次论坛共收到学术论文43篇,其中35篇优秀文章被收入会议论文集。

本次论坛由公共管理学院、气候变化与公共政策研究院、期刊处及《阅江学刊》编辑部联合举办。论坛分为上午场和下午场,与会专家学者除了围绕气候变化的伦理、政策与法律、社会管理等议题展开学术研讨外,还重点探讨了生态伦理在气候变化中的角色、雾霾防治的具体对策与制度。

论坛上午场由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气候变化与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长史军与期刊处处长、阅江书院院长周彩红共同主持。在主题演讲单元,论坛特邀专家分别发表主题演讲。北京大学郇庆治教授以《生态文明创建的生态化路径:以江苏为例》为题,详细解读了生态建设先行示范省江苏省的生态文明创建路径及其借鉴意义;南京师范大学曹孟勤教授以《论生态自由的先在性》为题,深入浅出地论述了生态自由的先在性,让现场听众似乎置身大学的哲学讲堂;湖北大学陈俊教授以《雾霾治理该谁埋单?》为题,针对雾霾治理所关注的伦理政治这一核心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机会成本的平等家务负担原则,为分配雾霾治理成本提供一个不同版本的方案;华中师范大学王清军教授以《区域大气污染治理体制:变革与发展》为题,回顾并梳理区域大气污染管理体制的变革和发展历程,提出了未来大气污染区域性管理体制的变革方向。主题演讲结束后,人大书报资料中心《生态环境与保护》编辑部的解军编辑对四位教授的演讲内容进行了精彩点评和热烈回应,并详细介绍了人大书报资料中心的选稿原则与具体的操作流程。

论坛下午场分为“政策”“法律”“经济与社会”三个主题单元,分别由《阅江学刊》执行主编马林、我校研究生院副院长焦冶、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叶芬梅轮流主持。济南大学李慧明副教授、上海海事大学王慧副教授、国家气候中心刘昌义高级工程师、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肖雷波副教授,分别就全球气候治理新形势与中国的绿色发展战略、温室气体的属性与定位、中国陆上风电经济可开发量评估与风电政策、地球工程所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等议题发表观点;中南大学陈海嵩教授、我校公共管理学院徐骏副教授、上海工会学院卢锟讲师,分别就雾霾治理的实践机制与环境法理、雾霾跨域治理法治化的困境与出路、雾霾信息公开机制、美国《清洁空气法》运行许可证制度的经验与借鉴意义等议题展开讨论;上海交通大学赵绘宇副教授、我校公共管理学院卢愿清副教授和蔡银寅讲师,分别就中美汽车业清洁低碳化发展的制度理性、国产新能源汽车消费决策机制、气候安全问题的压力测试等议题进行陈述。与会的相同领域研究专家对各位发言者的观点进行点评和回应,加深了现场师生对发言人所讲问题的进一步理解和共鸣。

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气候变化与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长史军代表主办方作总结发言。他认为,本次论坛以文会友,开得热烈圆满,成果丰硕,与会专家提交的论文质量较高,参会热情高涨,会场交流热烈,对论坛议题所讨论的问题达成诸多共识,为充分发挥学科交叉优势,加大气候变化与公共政策研究力度,追踪雾霾防治、气候伦理等焦点问题,为与会专家学者今后深入交流搭建了更为广阔的话语平台,为持续打造我校的气象人文学术品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专家现场发言集锦.jpg

专家发言

微信公众号

© Copyright 版权所有 2019 南京市浦口区宁六路219号 NUIST备80097 邮编:210044